經過近三年的準備和試運行,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6日正式首次發布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(PMI),
2005年6月PMI指數為51.7%,表明我國制造業經濟仍處在增長的階段。目前,采購經理指數調查已列入國家統計局的
正式調查制度。
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常務副會長丁俊發介紹,今后,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國家統計局將按月發布制造業
采購經理指數,發布時間是每月的第一個工作日。PMI指數體系包括11個指數:新訂單、生產、就業、供應商配送、
存貨、新出口訂單、采購、產成品庫存、購進價格、進口、積壓訂單。 <BR> </P>
專家指出,需要注意的是,自2005年3月起,PMI指數連續3個月下滑,由57.9%降至51.7%,接近50%的臨界點,可能
預示著我國制造業經濟增長開始由上升狀態轉入高位穩定,并有小幅下降的可能。同時,構成PMI的主要指數均出現
不同程度的下滑,新訂單、生產、出口訂單、庫存、采購、購進價格、供應商配送時間等重要指標均處于今年以來
的最低點
在調查的20個行業中,有8個行業PMI低于50%。它們分別是石油加工及核燃料加工業、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
業、醫藥制造業、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、金屬制品業、專用設備與儀器儀表制造業、煙草制造業、非金屬礦
物制品業。從企業類型來看,國有企業PMI為47%,顯示經濟下滑的跡象。從區域來看,東、中、西部地區PMI指數分別
為51.6%、52.7%和52.9%,西部地區最高,說明國家向中西部傾斜的政策有所顯現,而東部經濟增長明顯慢于中、西
部,呈現回落的跡象也值得特別關注。
據介紹,PMI是一個綜合指數,由新訂單、生產、就業、供應商配送、存貨5個擴散指數加權而成。制造業PMI指數
在50%以上,反映制造業經濟總體擴張;低于50%,通常反映制造業經濟衰退。在國外,PMI指數分制造業與非制造業,
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,先行實施制造業的PMI,待條件成熟,再實施非制造業的PMI。 <上海證券報》